星彡P丨文
前兩天我在「華語第三動漫論壇」閑逛的時候,看到有人討論「X癖與文化」的話題,很有意思。
說是樓主摸魚刷推特,看了日本萬圣節的話題,發現到處都是櫻花妹在COS僵尸,好奇這東西原來這麼流行的麼?
標題還不忘提醒一句,警惕外國文化入侵,提醒道友不要著魔,可以說是相當義氣了。結果因為底下的圖片實在太多了,收著收著很多人還是把問題跑偏了。
想象一下……華美的燈燭,幽幽的光影,年輕貌美的僵尸少女涂抹成桃紅的雙唇間,不時閃爍著潔白的牙齒嘻嘻嬌笑的樣子。
你沒有見過比這更白皙的頸項了,這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蒼白。在腦海里不斷描摹的幻想世界里,面孔上豐艷的血色仿佛全被奪走。
打住,打住……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別急,待會可以盡情展開幻想。
實際上,現在日本網絡上搜索「キョンシー(僵尸)」和「ハロウィン(萬圣節)」的關鍵詞,確實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種櫻花妹扮演的僵尸COS返圖。
多到手機的保存鍵都要被按爆的程度。
稍微了解了一下,發現像日本環球影城(USJ)、歌舞伎町周圍之類的地方這兩天年萬圣節活動都有大量僵尸萌妹出沒,早已經成了一道獨特風景線。
她們絕大多數只是在COS僵尸,但又不是某個具體的僵尸角色。就像網上那些穿著女仆服、貓耳娘、洛麗塔服的妹子一樣自然,已然成為新的X癖。
首先我們很明確,這些櫻花妹在COS中國僵尸,不是美國的Zombie,而是土生土長的僵尸。
而當我們聊到本土僵尸,就不得不提香港的僵尸電影,提到香港的僵尸電影又離不開一個名字,叫—— 林正英。
以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1985)作為開端,融合了喜劇、動作、神怪元素的僵尸片迅速抓住了觀眾眼球,在那個年代卷起了一股風潮。
早先香港電影里的所謂「僵尸」,多是源于湘西民間的「趕尸」風俗。相傳湘西沅江上游一帶,漢人客死異鄉后,其尸體必須運回家鄉埋葬。
但崎嶇山路運尸頗為不易,于是就有了所謂的「趕尸」這一行業,術師在前面帶路,尸體額頭上貼著黃色的咒符,一跳一跳地跟著。
(差不多就這個姿勢)
于是香港電影人以這些民俗傳說為基礎,再加上明清小說里有關僵尸、尸變等光怪陸離的記載,縫合出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僵尸電影。
港片里的僵尸(Jiangshi),比起喪尸/行尸走肉(Zombie),其實更接近吸血鬼(Vampire)概念。
很多僵尸片的英文版也會約定俗成將僵尸譯成Vampire,如《僵尸先生》(Mr. Vampire) 、《僵尸道長》(Vampire Expert)之類。
不止是名稱,實際上這些僵尸片在拍攝手法上也多有借鑒當時流行的西方吸血鬼電影,說是中國版吸血鬼也沒有多大問題。
只不過把大蒜、十字架、圣水之類的對吸血鬼寶具,換成了符咒、桃木劍、童子尿等一系列驅邪的道術法器。
當然,港片的僵尸雖然具備了西方吸血鬼獠牙利爪、吸人血、懼怕陽光等特征,但是造型和動作主要還是本土化的,比如雙手伸直,一蹦一跳、穿著清朝官服等等。
至于為什麼會穿清朝官服……網上確實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疑惑,我好奇地搜索了一下,目前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①當時僵尸片的年代背景經常被設定在民國初期,南方的殯葬習俗里,喜歡用官服作為壽衣穿著下葬。
②僵尸在中國民間傳播,是從明清時期開始的,在清代尤盛。而將身著清代官服的邪惡僵尸作為反派,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③也有說是劇組為了節約拍攝經費,所以到隔壁片場租借清代官服成本最低的。
總之,不管這些說法到底是真是假,至少都是民間再創作的衍生產物。吸取西洋外來文化,立足本土民俗資源,一般我們把這種叫「西風東漸」、「土洋結合」。
可惜林正英于1997年去世之后,香港的僵尸片再也沒有能挑起大梁的人物。觀眾自身的審美疲勞影響,再加上武俠片槍戰片的市場擠壓之下,僵尸片逐漸走向沒落,這就是后話了。
至于現在的僵尸萌妹COS,或者說二次元的「情趣僵尸裝」萌妹,幾乎可以追溯到同時期的日本街機格斗游戲時代,比較有名氣的有像CAPCOM于1994年發售的格斗街機游戲系列——《ヴァンパイア》。
直譯是「吸血鬼」,國內習慣叫「惡魔戰士」系列。里面就有一個來自中國的僵尸少女「淚淚」。她的頭上貼著一張黃色咒符,寫著「隨身保命」四字,很顯然是受到了林正英僵尸片的影響。
(游戲里長袍袖子帶著巨大的鐵爪)
(同人圖,淚淚的姐姐是個道士)
當年林正英的代表作《僵尸先生》曾在日本被引進改名為《霊幻道士》,上映后票房反響不錯,基本大多數日本家庭都看過,從認知上構建起了一種「道士是對付妖魔鬼怪的專家」的印象。
大家也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看的動畫《魔卡少女櫻》里面,男主王小明(李小狼)設定就是來自香港,一身綠色道袍的形象,也從側面佐證了當時港片的文化影響力。
另一邊,與道士相對的僵尸被萌化后,穿著露胸束腰的清朝服裝,此時已經慢慢成為一種萌屬性。
類似JK都穿短裙水手服、中華妹子都是丸子頭旗袍……撞進二次元X癖審美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惡……惡靈騎士)
中間隨著僵尸片沒落,雖然經歷了一段沉寂時期,等到二次元手游比較普及了,這幾年大家都在內卷,幾乎每個節日的創意都快被策劃薅完。
僵尸,又作為一種「恐怖元素」無縫融入各個游戲的萬圣節活動,開始刷臉。你能在各種游戲里見到角色穿這套對中國來講有些奇怪的清朝官服。
(偶像大師的徳川まつり,BV14g411F7zp)
(賽馬娘也有僵尸娘裝)
就連暴雪的《守望先鋒 1》里「小美」萬圣節皮膚也曾使用僵尸作為設計靈感來源。
甚至出現了出口轉內銷、再出口的文化現象,比如《原神》里的七七。雖然在游戲里不是人氣排行前列的角色,依舊吸引了不少真愛粉。
但問題又來了,萬圣節的COS選擇有很多,為什麼偏偏都選擇僵尸娘?僵尸娘很可愛,但你要說人見人愛,那就太夸張了吧。
實際上,也有不少日本人對此表示疑惑。
明明僵尸片在日本流行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可能比在場的Coser的年紀都要大一輪,這一波沒由來的翻紅多少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后來我看網上有櫻花妹現身說法 解釋其中的緣由,其實并不復雜—— 僵尸裝比較簡單,不需要特效化妝。
畢竟,萬圣節不是漫展活動,想要穿著Cos服上街,但又不是去到什麼亞文化空間,很多時候需要到現場再開始化妝。享受節日氣氛固然愜意,但是有些地方如果你穿著「血跡斑斑」的妝容服飾會嚇到路人,影響不太好。
(比較硬核的萬圣節COS)
節日期間的洗手間幾乎爆滿,卸特效妝也會很麻煩。若是到新宿的歌舞伎町之類周圍進行Cosplay,還要考慮之后吃飯的問題,帶著一身血肉模糊的特效裝很容易被店家拒之門外。
但中國僵尸萌妹的話就完全沒問題。Cos僵尸不用考慮畫什麼傷口仿妝,也不需要用紅色染料模擬衣服上的血跡。簡簡單單穿著電商平台網購的Cos服出門,腦門上貼張咒文就能完成所有的過程。
(款式也很多)
當然,這不過這只是其中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網絡流行來來去去,每天都在變化,很難找到具體的脈絡。
本身僵尸穿的清朝官服就是裹得比較嚴實的那種,雖然為了女性Cosplay有設計成裙子款式,但整體還是比較保守,用料也相對扎實。
樣式繁復的中式花紋更添異域風情,一些設計比較好的款式已經脫離了單純COS服的范疇,作為常服出門也沒問題的程度。
TikTok上有很多櫻花妹網紅穿著僵尸風服裝的賣萌視訊。看多了性感的擦邊球Cosplay,這種返璞歸真有些鄰家小妹氣質的短視訊意外的有趣。
網紅視訊的推波助瀾很明顯。說到底,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幾乎是TikTok、油管、和INS的重度用戶,很容易受到網絡風尚的影響。
當然,網上同樣能找到一些偏情趣的僵尸套裝,類似專門拍私家寫真,自娛自樂用的了,不是能夠光明正大穿出去的款式……就不展開了。
(日本電商網站的賣家秀)
扯這麼多我知道大家根本不關心這些,心里只想著看妹子,每次討論類似話題,總有人不合時宜地嚷嚷些什麼「這期文案你不覺得多余麼?」
倒也符合了現代阿宅 「連女鬼都不放過」的饑渴精神狀態……所以你先別急,等我現在水完這篇文章,可以開始盡情聯想了。
-END-